“商鞅变法”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制度改革之一。自从这一变法实施后,秦国迅速崛起,从曾经被六国视作“穷困潦倒”的边陲小国,转变为一个“富强”的大国,并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历史的最终结果来看,商鞅的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它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基础。然而,尽管从长远角度看,变法帮助秦国强盛,后世的评价却并不高,甚至对商鞅的名字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北宋的苏轼曾在给皇帝上书时直言:“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那么,为什么商鞅变法会如此遭遇后代的批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大部分人对商鞅变法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通过推行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这一简单理解上。那些了解更深入的,可能知道变法的具体内容,如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奖励耕作与军功,实行连坐法等。然而,这些改革举措的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层的战略考量。商鞅的真正目标是重新塑造秦国的社会结构,尤其是集体与个人的角色。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秦国与秦人紧密融合,最终让这个国家成为了一台冷酷高效的战争机器。
展开剩余74%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将国家的一切资源集中投入到农业和战争这两大领域上。所有与这两者无关的活动都应当受到压制和限制。商鞅认为,秦国应当只存在两类人:农民与士兵。农民负责种地,士兵负责打仗。农民若勤耕,则能增加粮食产量,而粮食多了,人口也能快速增加,兵员亦能大幅扩充。兵员多了,便能通过战争扩张土地,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滋养更多兵员,形成一环扣一环的增长循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鞅采取了极端的手段,特别是在粮食管理上,他实施了严格的政策,禁止粮食交易,确保百姓只能通过耕作获取生存所需。与此同时,百姓若不耕种就没有粮食,只能回归到农业生产,不能再从事其他行业。这一系列政策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三年后,商鞅成功地将秦国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接着他推出了二十等爵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削弱了贵族的特权,设立了与战功直接挂钩的爵位制度,使得那些通过战争获取胜利的将士能够迅速晋升。商鞅的这一改革不仅是为了削弱贵族的权力,巩固中央集权,还为了鼓励更多的秦人上战场,积极参与到扩张的事业中。
有人将这一爵位制度与后来的科举制度进行类比,认为商鞅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了普通百姓上升的机会。表面上看似如此,但商鞅的核心思想并非如此简单。他认为国家的富强应当建立在“民弱”的基础上,百姓的富裕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欲望,进而分心从事与国家目标无关的事物。因此,商鞅提出,百姓若有积蓄或过多的余粮,就会开始思考如何改善个人生活,而这对于国家的强大是不利的。
商鞅的理想状态是百姓始终处于贫困的边缘,保持一种“半饥半饱”的状态。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有进取的动力,不会沉溺于享乐。为了维持这一状态,商鞅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来引导百姓投入农业和军事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发动战争消耗民力,保持国家对百姓的控制。如此一来,秦国的国力随着战争的扩展不断增强,但百姓则处于被压迫的弱势地位,逐渐成为国家机器的零件。
除了经济与军事上的压迫,商鞅变法还实施了极为严苛的思想控制。商鞅对百姓的要求非常简单:不需要独立思考,只需无条件服从国家的命令。任何反叛思想,商鞅都视作“乱民”,需要加以打击和消除。这一政策,后来在秦始皇时期通过“焚书坑儒”得到了延续,成为了秦朝专制主义的象征。
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改革,秦国成功地将百姓转化为国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秦军以凌厉的战斗力横扫六国,秦人的坚韧与好战让东方六国闻风丧胆。可是,随着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带来的负面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失去人性与自由的制度设计,令民众怨声载道,最终“天下苦秦久矣”。在短短十余年内,昔日强大的秦朝便在民众的反抗中土崩瓦解,商鞅变法的种种弊端也暴露无遗。
商鞅的变法,虽为秦国带来了强大,但它也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发布于:天津市大象配资-配资在线炒股-股票配资平台网-配资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