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在淮海战役中死了两个中将兵团司令、被俘虏了一个“剿总”副总司令和一个兵团司令,这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损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就是那八十万蒋军的实际指挥者,刘峙就是个牌位而已,抓了杜聿明比抓刘峙还有用,黄百韬和邱清泉自戕和被击毙,也足以让老蒋顿足捶胸。
刘峙是猪将还是福将,老蒋和何应钦、顾祝同等人都没指望他在“徐蚌会战(蒋方对淮海战役的称呼)”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点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中间厅长的我方潜伏人员郭汝瑰,在《淮海战役期间蒋军统帅部的争吵和决策》(刊发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一文中写得很清楚:“黄百韬被围后,蒋介石于11月10日上午9时半在南京总统官邸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徐州方面的作战。这时他认识到刘峙不能担任徐州的指挥,才决定令杜聿明以副总司令名义全权负责指挥徐州方面的作战。”
被老蒋寄予厚望的杜聿明没能救出黄百韬,自己也被生擒活捉,而邱清泉则为自己的嚣张跋扈、一意孤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展开剩余86%邱清泉的“老长官”杜聿明,在《淮海战役蒋军被歼概述》(与郭文发表在《文史资料选辑》同一辑,杜文为第一篇,郭文为第二篇)不好意思对邱清泉过多抱怨指责,而是把责任都推给了老蒋和郭汝瑰,而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则说,黄百韬之死,完全是因为邱清泉抗命不遵,甚至还很嚣张地跟“参谋总长”顾祝同对吵。
《李宗仁回忆录》这样记载:“顾墨三(顾祝同字墨三)气得面孔发青,但他终无法使邱清泉援黄。顾祝同回报蒋先生。蒋先生居然‘御驾亲征’,专机飞徐,在飞机上以电话命令邱清泉出兵援黄。邱仍然以徐州危险为辞,抗不从命,蒋亦无功而返。至11月22日,黄百韬弹尽援绝,全军覆没,百韬不愿被俘,乃拔枪自戕而死。”
李宗仁记录了顾、邱争吵的过程:“邱清泉把眼睛一瞪,说:‘我出兵援黄,徐州方面出事,谁能负责!’顾祝同拍胸说:‘我是参谋总长,徐州失守,我参谋总长负责!’邱说:‘你说得好,你才负不了责呢!’顾说:‘难道你一定要违抗我参谋总长的命令?’邱说:‘什么总长不总长,我就是不出兵!’”
不管邱清泉是抗命不遵还是象征性地向碾庄圩进攻了一下,顾祝同这件事做得都不够漂亮: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是刘峙杜聿明徐州“剿总”的主力,顾越过刘、杜二人而直接给邱清泉下令,确实有越级指挥之嫌,这倒是跟老蒋有几分相似。
时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的文强(淮海战役被俘,1975年特赦)在《淮海战役期间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与郭文、杜文发表于同一辑)和《文强口述自传》中都说,那就是邱清泉和李弥为保存实力而根本不听杜聿明的命令。
得知黄百韬兵团难以突围的消息之后,文强建议邱清泉兵团抽两个军、李弥兵团抽一个军,趁着黑夜迂回到解放军的阻击阵地后面里外夹攻,杜聿明采纳了文强的意见并用电话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下命令,结果被邱清泉直接顶了回去:“我的兵力已经消耗得很厉害,如果再抽调两个军迂回,恐怕我的正面不保,一旦敌人从正面突破�徐州也不保!”
文强回忆:“邱清泉很坚定地表示不能执行命令,李弥的态度是如果邱清泉派出兵力,我也派,如果邱清泉不派,我也不派。李弥也不肯调兵,杜聿明的指挥不灵了。如此坐失良机,碾庄圩那边的炮火越来越急了。由徐州出击的部队与碾庄圩困守待援的部队炮声相闻,相距不到四十华里,却无法解围。第二天,二十五军的军长陈士章从碾庄圩逃过来了,他告诉我们,黄百韬自杀了。”
杜聿明跟邱清泉算是“老战友”了,所以他在回忆文章中不能不替邱清泉开脱——杜聿明写的文章是公开发表的,蒋家父子也是能看到的,如果如实指责邱清泉,恐怕对其家属不利,而李宗仁和文强跟邱清泉没有太多交情,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应该是比较客观可信的。
文强的文章和李宗仁回忆录相互印证,我们可以确定邱清泉确实是不想救黄百韬,其中原因黄百韬自己也很清楚,他临死前对“总统府”少将参军、战地视察官李以劻(后任第一二一军中将军长,1960年特赦)说:“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是办不到的。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
黄百韬说的“阳奉阴违”,明显是指邱清泉李弥抗命不遵见死不救,杜聿明则替邱清泉辩解:“空军曾向蒋报告邱清泉保持实力按兵不动,蒋一面电斥邱,一面派顾祝同、郭汝瑰等于15日到徐州督战。顾祝同严令我督促两兵团攻击前进,刘峙建议放弃徐州,以全力解黄百韬之围。顾、郭似乎也有这种意见,但未说出,只是急着要我大胆抽调兵力,解黄百韬之围。但是如何抽调兵力,既可以保徐州之安全,又可以解黄百韬之围,都拿不出具体办法。当时我绝不敢轻举妄动,怕被解放军消灭掉。”
杜聿明说顾祝同和郭汝瑰被他驳得“瞠目无措,只怪邱、李攻击不力,实际上是怪我指挥不力,但未正面说出。”
不管杜聿明如何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黄百韬兵团败亡,邱清泉都难辞其咎,也正是在杜聿明的放纵下,黄百韬之死并没有让邱清泉收敛起自己的嚣张气焰,甚至在最后败逃时仍然自作主张,这才使杜聿明失去了逃出淮海的最后机会。
文强回忆:“杜召集邱清泉、孙元良等会商,一致决定于当日(1948年12月6日)黄昏六时分途突围。杜聿明便将总部搬到邱清泉兵团司令部,好得到掩护脱逃。奇怪的是邱清泉忽然改变了计划,自作主张,下令就地宿营。杜聿明在邱清泉这一自作主张的改变行动下,便问邱:‘为何不照决定行事?’邱对杜说:‘一切由我自行负责。突围时将重武器丢掉了,即算到了南京,又怎能交账?’”
邱清泉舍不得自己的坛坛罐罐,杜聿明也拿邱清泉没辙,只好命令李弥兵团也就地宿营,有什么事明天再说,结果第二天他们就走不了了——他们被包围在陈官庄一个月零五天,最后全军覆没,时任第二兵团第五军四十五师少将师长的郭吉谦(1975年最后一批全部特赦时,郭吉谦原本是十三个拟不特赦人员之一,要不是上级力主全赦,他还得继续关押)当时很是生气:“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第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为投合邱的心意,也不赞成突围,拍着胸膛包打。于是,事事都迁就邱清泉的杜聿明也改变决心不突围了。”
杜聿明“事事迁就邱清泉”,先是丧了黄百韬性命,又把包括杜聿明和李弥在内的主力部队全拖在陈官庄动弹不得而陷入重围,两次抗命都没受到处罚的邱清泉是真的疯了(他绰号就是“邱疯子”),于是就有了第三次抗命,甚至想直接把杜聿明撵走并取而代之。
由于邱清泉一意孤行,破坏了杜聿明12月6日晚三个兵团同时突围的计划,杜聿明十分不快却又无可奈何。邱清泉在包围圈中居然还想升官,文强在旁边听到了邱清泉劝杜聿明离开的话——那就是想夺权:“包围圈中一切责任由我来负,你的身体不好,请回南京去为老头子妥筹善策吧。”
据文强回忆,杜聿明当时寄居在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司令部,邱清泉赶不走杜聿明,“便迁怒于杜身边的高级幕僚,指桑骂槐地闹得大为不安。”
文强没有明说,但肯定他这个杜聿明的副参谋长也没少受邱清泉的白眼, 所以在《口述自传》中没少揭邱清泉的老底,还说最后杜聿明被俘,也是因为邱清泉抗命不遵的结果:杜聿明原本是命令邱清泉与自己一起行动并共同指挥主力突围,结果“邱清泉丢掉了杜聿明的指挥部不管,缩到了第五军军部,企图在逃窜时还有一个可靠的部队作掩护。杜聿明眼看连指挥部也蹲不住了,也只好一同缩到第五军军部,指挥部的事交给我(文强)负责。”
说起来邱清泉也算杜聿明的“嫡系”,但就是这个嫡系“副手”,在淮海战役中三次抗命,最后一次抗命居然是不肯保护自己的“老长官”,居然还有人说邱清泉多么悍勇,这话要是让杜聿明、文强听到了,肯定会大光其火,邱清泉到了地下,可能也要挨黄百韬的耳光。
老蒋的将军中草包比比皆是,抗命不遵的骄狂者也不少,有人说当时蒋军在淮海败局已定,即使没有邱清泉三次抗命不遵,杜聿明也跑不掉,但不知读者诸君看了相关将领的回忆文章,又会如何评价淮海战役中的邱清泉?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大象配资-配资在线炒股-股票配资平台网-配资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